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水稻农田的几种常见的虫害 水稻农田虫害防治措施 |
浏览量:2011次 发布日期:2018/10/17 16:40:55 |
众所周知,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农田科学防虫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意义重大,也是满足农民组织农业生产,实施农田防虫的迫切需要。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将给大家逐一介绍水稻农田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1.稻飞虱 稻飞虱是远距离迁飞,具有爆发性和突发性的害虫。其种类很多,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褐飞虱成虫可分为长、短翅两种类型,白背飞虱仅为长翅型。 稻飞虱 (一)危害症状 这两种飞虱均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叶片枯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出现“落窝”现象,导致减产。 (二)发生特点 稻飞虱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成虫趋光性强,卵多产于叶鞘里;短翅型成虫产卵量大,如数量多则为大发生预兆。早稻一般5月上旬始见,以第三、四代为主害代,发生危害高峰期分别为5月底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晚稻-般8月中下旬始见,以第六、七代为主害代,发生危害高峰分别为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白背飞虱以分蘖期、大胎期最为适宜取食,褐飞虱穗期最为适宜取食。因此,第三、六代以白背飞虱为主,第四、七代以褐飞虱为主。温暖高湿的气候有利于稻飞虱繁殖危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白背飞虱大发生;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有利于褐飞虱发生。水稻后期贪青徒长、田间荫蔽、高湿,对褐飞虱的发生与繁殖非常有利。 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其中寄生卵、捕食卵的主要有稻缨小蜂和黑肩绿盲蝽;成若虫的天敌主要有螯蜂、线虫、蜘蛛和寄生菌等,它们对稻飞虱的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三)主要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做到科学用水,浅水勤灌,适时露晒田,合理施肥,避免禾苗徒长贪青,抑制稻飞虱的生长繁殖。 (2)保护利用天敌。如诚少甲胺磷等剧毒并对天敌有杀伤作用的农药的使用,采用选择性药剂,调整用药时间,减少用药次数,以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施3%奇巧乳油1500~2000倍液,早稻主治第三代,晚稻主治第六代,即可基本控制整个季节稻飞虱的危害。 2.稻纵卷叶螟 (一)危害症状 幼虫吐丝将叶片卷成管形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 (二)发生特点 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一年发生7~8代。以幼虫或蛹在蓉草等杂草上越冬,但越冬虫源不易查获。成虫有趋光性及趋嫩绿、茂密和群集性,卵多散于叶片上。幼虫分五龄,三龄后食量大增,一头幼虫一生可危害叶片5~9张。老熟幼虫多在稻丛下部或禾叶反折作茧化蛹。一般阴天多雨、湿度大以及禾叶过于浓绿,都利于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以及幼虫危害。以早稻第三代(5月底~6月上旬)、晚稻第六代(8月底~9月上旬)为主害代,早稻常重于晚稻。 稻纵卷叶螟 (三)主要防治方法 卵孵化高峰期为防治适期,每亩选用螟束手60~8o毫升喷雾、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100~120克兑水45~6o千克喷雾,也可与击倒速度更快的高福混合使用或轮换使用。 3.二化螟、三化螟 (一)危害症状 二化螟、三化螟的幼虫,它们主要是以危害水稻为主的。初孵幼虫群聚叶鞘内危害,造成枯穗,2龄以后的幼虫,它们会蛀入稻株内部去进行危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死孕穗”,破口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二)发生特点 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春季化蛹羽化,成虫具趋光性,喜在多肥、嫩绿的水稻上产卵,一个块卵有卵粒几十至一百多粒。水稻分蘖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蚁螟侵入率高。一个卵块孵化的蚊螟在附近稻株侵入危害,造成“枯心窝”或“白穗团”。冬春干旱暖和,有利幼虫越冬和化蛹,当年发生将较重。 二化螟在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5代,第一、三代分别危害早、晚稻秧田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而第二、四代分别危害早、晚稻抽穗期,造成白穗。三化螟在分布区内可发生2~7代。 (三)主要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虫源。晚稻收割后进行冬耕冬种,不留板田过冬,并在开春化蛹盛期即一般在3月中旬前,适当提早灌水耙田沤田,浸死幼虫和蛹。 (2)药剂防治。发生较重年份,要重抓秧田防治,包括摘除卵块。注意预防白穗,在破口期或卵块孵化高峰前1~2天施药,防止蚁螟入侵。可选用20%螟束手乳油每亩60~80毫升喷雾,喷足(每亩不低于45千克)。 4.稻苞虫 (一)危害症状 稻苞虫又名稻弄蝶、苞叶虫。主要危害水稻,也危害多种禾本科杂草。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并蚕食,轻则造成缺刻,重则吃光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叶吃完。 稻苞虫 (二)发生特点 稻苞虫种类较多,在我国呢,主要发生危害的是直纹稻苞虫,局部地区间歇性严重发生。南方稻区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在稻叶上。所以,在山区稻田、新稻区、稻棉间作区或湖滨区大量发生,危害较重。直纹稻苞虫在广东、海南、广西1年发生6~8代;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如湖北、江西、湖南、四川、云南1年发生5~6代;长江以北1年发生4~5代;黄河以北1年发生3代;辽宁1年发生2代。在湖南、江西、四川、贵州、湖北等地的一季中稻区,稻苞虫的主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危害较重。在湖滨地区的一季晚稻也常会遭受较大面积的危害。 (三)主要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在幼虫危害初期,可摘除虫苞或水稻孕穗前采用梳、拍、捏等方法杀虫苞。 (2)药剂防治。一般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的农药对此虫也有效,故常可兼治。若发生量较大,需单独防治时,对3龄前幼虫,每亩每次可用18%杀虫双水剂100~150克喷雾或用2.5%甲敌粉2~2.5千克喷粉;3龄后幼虫,可用9o%敌百虫100~15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克,或50%辛硫磷100克加水50~60升喷雾。也可用B培剂每亩200克对水50升喷雾防治。由于稻苞虫晚上取食或换苞,故在下午4点以后施药效果较好。施药后,田间最好留有浅水层。以迟中稻田为重点,掌握低龄幼虫盛期,每百丛水稻有虫10~20头时施药。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250毫升,或Bt乳剂150~20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70~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
上一个:种植水稻的过程 | 下一个:水稻只开花不结果怎么回事 如何防… |